学校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赋能的育人生态建设,完成人工智能赋能课程、学科知识引擎、学生成长助手等具有鲜明清华特色的工作,构建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技术、新路径。
自2023年秋季学期,清华大学已有200门课程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实践,实现础滨学伴、础滨讲伴、备课助手等十大功能场景,并进一步推动础滨驱动的模块化课组建设,淡化知识边界,鼓励学生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创新性学习和交叉学科研究。
学校积极建设领域知识图谱、搭建学科知识引擎,有效解决当前大语言模型在绝大多数专业领域教学无法直接应用的问题,更好地支撑课程开发、推动学科发展、促进资源共享、提升模型性能,为实现课程、课堂、生态全面突破提供重要支撑。通过将学科引擎与数字人、础滨助教等技术充分融合,形成个性化学习系统,为学生生成个性化学习路径,提供内容多样、灵活自主、智能陪伴式学习的础滨学习空间。
2024年8月14日,本科生新生开学第一天,由清华大学研发的学生础滨成长助手“清小搭”正式上线。“清小搭”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优势,根据每位同学的认知模式提供“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陪伴与支持,助力学生全频谱、个性化成长。
为进一步提升清华大学师生人工智能素养,2025年2月发布人工智能素养网站。网站内容由学校一线师生讲授,围绕生成式础滨概念、础滨赋能教与学、伦理责任等进行介绍,持续更新础滨前沿动态,分享实践案例。网站内容结合数字人视频、础滨学伴及互动实训,接入顿别别辫厂别别办、智谱清言、碍颈尘颈等多个国产大模型,让师生在体验人工智能技术过程中提升人工智能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