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政协委员,九叁学社社员,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苍产蝉辫;戚益军
秸秆还田作为传统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有悠久历史。通过焚烧方式可就地处理秸秆并实现养分循环和病虫清除。然而,传统秸秆焚烧释放大量有害气体与颗粒物,加剧空气污染,威胁人民健康,导致交通事故风险上升,成为区域环境治理的突出问题。因此,我国自20世纪末逐步推行秸秆禁烧政策,有效缓解了上述问题,但衍生出一系列次生矛盾。禁烧政策实施后,秸秆资源化利用路径未能充分衔接,导致农田有机质输入锐减,土壤结构退化,病虫害增加。同时,小规模农户因秸秆离田成本高、机械化还田技术应用受限,面临劳动力与资金的双重压力,政策供给与小农需求出现结构性失衡。
全国政协委员、九叁学社社员、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戚益军认为,在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我国亟需构建科学化、系统化的秸秆还田技术体系,协同生态效益、生产效益与社会治理效能,探索秸秆处理绿色低碳的可行路径。
戚益军建议有组织地进行焚烧,建立政府主导的集中焚烧管理体系。通过科学规划和严格监管,实现焚烧过程的规范化与可控化。依据区域敏感性与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划定焚烧区域,并实施分类管理与动态调控措施。定时定点焚烧,优化焚烧区域与时段,降低污染持续性及交通影响。改进焚烧方式,引入国际经验,实现技术优化。以技术创新为驱动,推动秸秆还田机械化、能源化、肥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和饲料化等多路径综合利用,实现秸秆资源的高效转化与增值。同时,加强技术培训与推广,提高农民对秸秆科学处理的认知水平和操作能力。
(清华新闻网3月27日电)
记者:吴一凡
编辑:刘芳芳
审核:郭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