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物理系主任、教授 段文晖
基础科学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是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基础科学研究投入持续增加,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发力。然而,我国基础科学研究投入跟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在新的国际形势下面临重大挑战,主要存在基础科学研究投入仍显不足,基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体系需要进一步巩固,人才引进和本土人才培养关系尚需理顺等问题。
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1.逐步提高基础科学研究经费在全国全社会研发投入总经费的占比
5年之内将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比从6.8%逐步提高到15%左右,其中用于物理、数学等基础科学研究的经费增幅应高于整体增幅。基础科学研究的突破方向往往难以事先计划,自由探索十分关键。建议适度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年度总预算,确保青年基金和面上基金这两类对基础科学研究影响最广泛的项目资助率不低于20%。鼓励公司和社会资本投入基础研究,在资金匹配、税收减免、成果转化等方面创造积极条件,可考虑设立基础科学研究-产业协同创新基金。
2.提高对高等院校的基础科学研究专项拨款
高等院校是开展物理、数学等基础学科建设、培养拔尖人才的主基地。建议进一步提高中央引导专项资金支持力度,持续推进“双一流”学科建设,明确支持基础科学研究的额度;建议及时启动数理化生高层次人才中心项目二期工程,拓宽基础科学高层次拔尖人才培养的基础。
3.根据基础学科的特点,制定基础科学研究青年人才学术评价体系
不唯项目和奖项,不追求短期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对基础科学领域强化以工作的学术影响力作为青年人才发展的最重要的评价标准,建立国际-国内同行专家的评价体制,并建议灵活考虑“长周期考核”。
4.进一步完善基础科学拔尖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
加强本土基础科学领域博士后队伍建设,适当扩大博士后各类基金项目,放开本土优秀博士后申请各类人才项目的通道(类似于海外优秀青年学者项目)。对拔尖人才培养项目,在本博贯通培养和学科交叉融合方面予以支持。对双一流高校的基础学科,显着增加博士奖学金名额,支持基础科学研究和前沿交叉学科研究。
(清华新闻网3月27日电)
记者:李萍
编辑:刘芳芳
审核:郭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