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2024年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56万人,主要重点群体就业状况有所改善,但就业总量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重点群体就业仍面临困难和挑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围绕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出重要部署,提出“促进重点群体就业”。本期特邀专家围绕相关问题进行研讨。
开辟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空间
在促进农民工就业方面积累了哪些经验做法?未来政策的着力点是什么?
(作者 何晓斌)农民工是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重要的就业群体。我国有近3亿农民工,促进其高质量充分就业,关乎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关系经济高质量发展。2024年11月,人社部等10部门发布《对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服务保障工作的意见》,围绕稳定和扩大农民工就业作出重要部署。
近年来,通过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就业,其就业规模不断扩大,收入不断增加,居住条件、随迁子女教育保障等不断改善。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农民工就业规模近3亿,同比增加0.7%。月均收入4961元,同比增加3.7%。2023年,女性农民工的比例为37.3%,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小学阶段90.1%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上年增加1.8个百分点;初中阶段91.0%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外出农民工的教育水平也明显提高,大专及以上学历所占比重为15.8%,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同时也要看到,农民工就业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就地就近就业呈上升趋势,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民工省内流动的比例持续增加。2023年中部地区农民工省内流动的比例为48.3%,比上年增加3.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农民工省内流动的比例为55.5%,比上年增加3个百分点。二是农民工队伍老龄化与老龄农民工就业困难的问题凸显。2023年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43.1岁,比上年增加0.8岁。50岁以上的农民工占比30.6%,比上年增加1.4个百分点。老龄农民工在就业市场更容易受到歧视,社保水平较低。叁是新老农民工就业质量分化明显。分析近年来的中国社会状况调查数据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在劳动权益保障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有更好的岗位选择和技能培训机会。
各地陆续出台促进农民工就业的政策措施,围绕信息服务、技能提升、创业支持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帮助农民工积极适应新形势下的岗位要求。例如,北京市积极开展“春暖农民工”服务行动,房山区举办专场招聘会,36家公司提供机械制造、物流运输、餐饮、家政等1823个就业岗位,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鼓励用人单位招用农村劳动力,提供最长5年的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平谷区已试点开展农村劳动力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实施市级示范性培育计划,加强对经营管理型、创新创业型等高素质农民培训指导。广东省开展“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返乡创业培训计划”“领头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培育计划”和“村工匠培训”等多种形式的专项职业技能培训,结合新一代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发展需求,致力于培养复合型高素质技能人才和新生代产业工人。广东省还加强与劳动力输出大省以及省内劳动协作地区的沟通对接,组织劳务和人力资源机构为有意到当地工作的农民工提供精准匹配和全流程服务。浙江省坚持技能培训和创业扶持双轮驱动,一方面通过“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在线”等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提供免费或低成本的智能制造、电子商务、网络直播、现代农业等技能培训,另一方面给予创业全程扶持,建立多个创业孵化基地,提供低成本的办公空间、设备设施、创业咨询服务等资源,并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减税降费、担保贷款等创业资金支持。
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如政策知晓度低、技能培训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创业资金扶持不可持续等。下一步,需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服务保障工作,稳定和扩大农民工就业,促进进城农民工均等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一是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农民工在数字经济时代的知识、技能和素养水平,开展更有针对性的、面向新经济新业态的技能培训。出台针对老龄农民工的帮扶措施,增加其劳动技能,促进就业增收并加强权益保障。
二是鼓励支持大中型公司参与乡村振兴。比如到中小城市和欠发达地区开展投资、生产、商业和公益活动,通过产业链转移、资金人才帮扶、改善交通基础设施等方式吸引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
叁是稳定脱贫人口就业。做好过渡期后就业帮扶政策衔接,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就业帮扶机制,防止因失业导致规模性返贫。支持脱贫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落实好以工代赈、就业帮扶车间、乡村公益性岗位等政策。
四是营造更优质的就业环境。推动有意愿的进城农民工在城镇落户,加强随迁子女教育保障,加强住房保障,提升农民工市民化服务质量,让更多农民工融得进、留得住、能成业。
(作者为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基层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编辑:李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