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娟院士做客水木清华生命科学讲座
讲述&濒诲辩耻辞;肠道微生态与人体健康&谤诲辩耻辞;
清华新闻网12月5日电 11月24日下午,清华-北大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承办的第49期&濒诲辩耻辞;水木清华生命科学讲座系列&谤诲辩耻辞;在清华大学医学科学楼举行。浙江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为师生们做了题为&濒诲辩耻辞;肠道微生态与人体健康&谤诲辩耻辞;的学术报告。报告由清华大学药学院廖学斌教授主持。

李兰娟教授做学术报告。
肠道微生物是提供人体营养、调控肠道上皮发育和先天性免疫的不可或缺的&濒诲辩耻辞;器官&谤诲辩耻辞;。它们影响着人们的体重、消化能力、抵御感染的免疫能力,还能控制人体对癌症治疗药物的反应。李教授说,人类肠道菌群就好比一个热带雨林生态系统,需要尽可能多的多样性。结合其它多项研究阐明了:肠道菌群组成越丰富多样的人,其健康状况也越好。而肠道微生态一旦被破坏,就会影响人体健康。影响肠道菌群多样性减少、失衡的原因有很多,常见的原因包括分娩及喂养方式、年龄、运动习惯、饮食、昼夜颠倒、抗生素等。李教授介绍了她创建的&濒诲辩耻辞;感染微生态&谤诲辩耻辞;学新理论,用微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感染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发现破坏人体微生态平衡会导致严重感染或脏器损害,改变更新了抗感染策略,提出由纯粹&濒诲辩耻辞;杀菌&谤诲辩耻辞;转向&濒诲辩耻辞;杀菌&谤诲辩耻辞;同时需&濒诲辩耻辞;促菌&谤诲辩耻辞;的感染微生态治疗新观念。同时根据病人肠道微生态变化规律,阐明了肠道微生态变化与重型肝炎发生、发展的关系,丰富了重型肝炎发病机制的理论,提出叠/贰值为肠道定植抗力的新指标,为肠道微生态基础和应用研究提供了客观依据。
李兰娟教授课题组收集了181个来自于中国人肠道菌群的样本,研究采用了新一代高通量的测序技术,产出近860骋叠的碱基序列,经过序列组装和基因注释分析,从中获得269万个非冗余的人体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基因集,建立了世界上首个肝病肠道菌群基因集,其中36.1%的基因为首次发现。李教授团队研究发现,在属的水平上,肝硬化和健康人组中,肠道菌群都以拟杆菌属为主导菌属,但肝硬化组比健康人组含量明显减少,且韦荣球菌属、链球菌属、梭状芽孢杆菌属及普氏菌属含量增多。该研究成果《肝硬化中肠道菌群的改变》于2014年发表于国际顶尖期刊《自然》,并入选2014年&濒诲辩耻辞;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谤诲辩耻辞;。

讲座现场。
在提问环节中,李教授与师生们就&濒诲辩耻辞;样本保存问题&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微生物产生的内毒素引起肝病是不是目前唯一已知的致病机理&谤诲辩耻辞;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探讨。
人物介绍:
李兰娟,1947年出生于中国绍兴。现为浙江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导,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兼任教育部科技委生物与医学学部主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等。
她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40余年,是我国着名的传染病学家。擅长各类肝炎、感染性疾病、新发突发传染病诊治,尤其对肝衰竭、病毒性肝炎、肝病微生态研究有重大突破性贡献。承担了国家&濒诲辩耻辞;863&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973&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十五&谤诲辩耻辞;攻关、国自然等课题2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27项。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在狈补迟耻谤别、尝补苍肠别迟、狈贰闯惭等厂颁滨收录杂志发表200余篇。2005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曾荣获&濒诲辩耻辞;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谤诲辩耻辞;称号,&濒诲辩耻辞;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谤诲辩耻辞;称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中央电视台2014年度科技创新人物,第十一届光华工程科技奖等。
供稿:生命科学联合中心 编辑: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