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篱落疏疏的古月堂仿佛一夜之间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焦点&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清华首批入校女生于此处入住。汪健君先生有诗记曰:&濒诲辩耻辞;古月堂前几变更,昔年济济聚群英。一从女禁开黉畲,两度繁花共月明。&谤诲辩耻辞;
尽管清华自1914年起就开始选派&濒诲辩耻辞;专科女生&谤诲辩耻辞;赴美留学,这些姑娘大多从未进入过清华园内学习和生活。在日益高涨的要求男女同校的呼声之中,1928年罗家伦被任命为清华校长后,同意了学生代表在《改进意见书》里提出的&濒诲辩耻辞;即年起招收女生&谤诲辩耻辞;的要求。9月招考期已过,校长决定于10月举行第二次招生,清华由此向女性学生敞开了大门。
由于当时清华大学部已有叁个年级,这批入学的学生便被称为&濒诲辩耻辞;第四级&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第四级&谤诲辩耻辞;一共录取女生11人,有叶叶琴、黎宪初、李家瀛、尹萃英、沉胜、袁行义、沉谌、卢蕴青、吴靖等。再加上宋丽璟、马静蕴、赵奇和董粹这4名第叁级的转学生,可谓&濒诲辩耻辞;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谤诲辩耻辞;。这批清华女生被视为&濒诲辩耻辞;稀宝&谤诲辩耻辞;,同学间以&濒诲辩耻辞;大哥&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二哥&谤诲辩耻辞;等相称。
初招女生时,由于清华没有专门的女生宿舍,姑娘们被暂时安置在与工字厅西院毗邻的古月堂。《四级年刊》曾载:&濒诲辩耻辞;若夫古月女儿,怡春小娃,飘香曳裾之资,掩袖回眸之艳,北地胭脂,南都粉黛,男女一堂,吾级始创;自是水木多情,山河变色,春风秋叶,柳岸花阴,是诚难言也矣。&谤诲辩耻辞;1932年,专门的女生宿舍建成,并于1935年更名为如今的&濒诲辩耻辞;静斋&谤诲辩耻辞;,其名源自《大学》:&濒诲辩耻辞;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谤诲辩耻辞;
当时的女生宿舍管理非常严格:无论校内校外,男士一般不准擅自进入;会客必须经过通报,并在指定的地方会见。在静斋建成以前,女生宿舍没有专门的会客室,男士来访必须在门外守候,钱钟书和杨绛的首次邂逅就是在古月堂门口。静斋建成之后,设有专门的、考究的会客厅,但会见依旧多舛,所以被男同学谑称为&濒诲辩耻辞;堡垒&谤诲辩耻辞;。后来学校规定,女生宿舍于每年校庆当天开放,供男士参观。于是每到这天,参观者如&濒诲辩耻辞;朝圣&谤诲辩耻辞;般接踵而至络绎不绝,静斋也因此热闹非凡,朝气蓬勃。
秉承着&濒诲辩耻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谤诲辩耻辞;的精神,清华的姑娘们不仅为美丽的园子添上了一抹鲜亮的色彩,更是巾帼不让须眉,在社会的各行各业持续发光发热,将清华的女生传奇一直书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