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9月,清华学校如往年一样举行秋季始业式&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入学典礼。与以往不同,这次参加始业式的学生中除了留美预备部的学生外,还有新设大学部和研究院招收的第一批学生。
在此之前,清华一直是为接受庚款的学生专设的留美预备学校。改办大学的计划最早由清华学校第二任校长周诒春于1916年提出,他主张摆脱对&濒诲辩耻辞;西人所提供的学术刺激&谤诲辩耻辞;的依赖,实现学术独立,申请呈送外交部不到一月即获批准。1925年,清华学校设立大学部,并成立国学研究院,向完全大学过渡。当年9月,清华招收大学普通科一年级学生132人,实际报到93人,即为清华大学历史上的第一级学生。
相对于留美预备部的旧制生,大学部所招学生被称为新制生。按照当时的习惯,新制生按入学年代的先后,依次被称为第一级、第二级……直到西南联大时期入学的学生,才改为按毕业年代称&濒诲辩耻辞;××××级&谤诲辩耻辞;。
作为清华完全以培养本国人才为目的接收的第一批学生,&濒诲辩耻辞;清华第一级&谤诲辩耻辞;人才济济、名家辈出。文有中国最早从事外国文学研究的李健吾、最早把毛泽东着作译成英文的翻译家许孟雄;理有中科院学部委员周同庆、袁翰青、夏坚白、张大煜,&濒诲辩耻辞;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谤诲辩耻辞;获得者王淦昌也是清华大学第一级学生。
1925年,中国仍处在北洋政府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的双重黑暗之中。身处特殊历史时期,清华大学第一级学生多有着强烈的爱国热忱和使命感、责任感。韦杰叁在&濒诲辩耻辞;叁·一八&谤诲辩耻辞;惨案中牺牲,临终犹言:&濒诲辩耻辞;我心甚安,但中国快要强起来呀!&谤诲辩耻辞;如今,在清华校河畔&濒诲辩耻辞;叁·一八&谤诲辩耻辞;烈士墓址旁,仍矗立着刻有他名字的大理石断碑。王淦昌受命参加研制原子弹时铿锵有力地说:&濒诲辩耻辞;我愿以身许国!&谤诲辩耻辞;施士元谢绝恩师居里夫人的挽留,执意回国任教,后来的中科院学部委员中有十几名是他的学生,其爱徒吴健雄更被誉为&濒诲辩耻辞;美籍华裔的居里夫人&谤诲辩耻辞;。
清华第一级学生身负民族危难的十字架,怀抱&濒诲辩耻辞;科学救国、教育兴国&谤诲辩耻辞;之理想;他们视学习为追求科学真理,顽强而不畏一切地走到底,攀登学术高峰奋斗不止。&濒诲辩耻辞;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谤诲辩耻辞;王淦昌近80岁转向氟化氪激光聚变研究,年届90岁又关注防雷科技,热情支持激光引雷的基础研究。
第一级学生有着很强的服务精神和团结能力,对学校更是爱之甚笃而望之弥切,积极参与清华初期的改革。他们自言:&濒诲辩耻辞;语其内,则清华生命之创新,吾级应负重责;语其外,则中国独立教育之得失,亦将取征于吾人。&谤诲辩耻辞;
为学报国,为人垂范。作为清华学生的杰出代表和后人的光辉榜样,清华第一级学生的优秀品质届届相传、发扬光大,成为清华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