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古老的漳州非遗遇见青春的创意,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近日,“临漳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非遗调研支队的学子们走进“我的宝藏家乡”——福建漳州。
穿过古城浓浓的市井烟火,拂过土楼深深的岁月年轮,漳州这座城市藏满历史和非遗的痕迹。从木偶头雕刻的精妙到布袋戏表演的灵动,从棉花画的细腻到木版年画的韵味……年轻学子们在增加了对非遗文化理解的同时,也用设计与新媒体的力量,为“宝藏家乡”注入新活力。
探寻漳州非遗,寻根传统文化
初入漳州,古城气息扑面而来,戏台前布袋木偶戏热闹上演。十天的行程内,队员们先后拜访了“徐氏”木偶头雕刻第七代传承人徐强、木版年画传承人颜朝俊等多名漳州非遗传承人。“非遗要主动创新,融入现代元素,吸引年轻人参与”,从小跟随父亲学习雕刻的徐强说。在他看来,强调木偶头雕刻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民族自豪感的延续,“在坚守与创新中,希望非遗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赋能家乡宝藏,非遗有了新玩法
实践中对非遗文化的深度调研,促使支队成员萌生了为保护非遗文化贡献更多力量的想法——他们整理、总结了六万余字的《漳州非遗文化整理册》,还完成叁篇论文共计叁万余字,为保护与传承非遗文化提出建议。
作为土生土长的漳州人,清华大学本科二年级的叶精益担任了本次“我的宝藏家乡”非遗专题调研支队的设计组组长,以漳州特色非遗文化、漳州市花水仙花、漳州特色小吃等为设计元素,带领同学们用设计表达对当地文化的热爱。一系列非遗文化海报、冰箱贴、明信片等衍生文创,为这次实践活动增添了独特的地域色彩。
除学术整理与设计成果外,支队成员还拍摄两支非遗纪录片,展现漳州布袋戏既传统又现代的两面,充分利用新媒体为非遗文化赋能。
从非遗技艺到舌尖风味,支队成员感受到了漳州这座宝藏小城的独特魅力。在他们眼里,这次打卡“我的宝藏家乡”,不仅是文化的探索,更是青春与乡土的深情对话。
“继续用创新守护传统,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更多光彩。”叶精益说。
编辑:李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