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塞、流脓涕、嗅觉减退、头痛难眠……罹患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患者饱受这一系列症状困扰,总在疑惑“为什么鼻炎总是反反复复?”但由于病因复杂,这类慢性炎症的根治成为全球医学领域待解的难题。
记者从清华大学获悉,清华大学医学院祁海教授团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张罗教授团队、清华大学生命学院王建斌副教授团队联合攻关,发现导致该疾病反复发作的“幕后黑手”——一类全新的记忆性CD8? T细胞,找到了难治性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反复发作的全新免疫学机制。
上述发现以《表达颗粒酶K的CD8? T细胞促进复发性气道炎症疾病》为题,于日前在《自然》(Nature)杂志发表。这一发现有望揭示新药物靶点和全新作用机制,为改变慢性鼻病乃至其它过敏性疾病的治疗格局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
我国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超2000万
慢性鼻窦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鼻病。随着空气污染、过敏源的增加以及生活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地区,慢性鼻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而慢性鼻炎未得到有效治疗时,常常会发展为鼻息肉。过敏性鼻炎、环境污染、长期接触有害气体等因素,都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此外,现代人生活压力加大、免疫功能失调等,也使得鼻息肉的发生更加普遍,且患者的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慢性鼻炎和鼻息肉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效率,还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超 2000 万,手术后鼻息肉复发率高达 60% 。该类疾病症状干扰患者日常生活,术后易复发,寻找治疗新靶点是困扰全世界基础医学研究者和临床医生的难题。而以往研究常局限于描述性病理分析,缺乏深入的体内细胞功能和机制研究。
十年攻关揭示鼻病顽疾的免疫学机制
为了攻克这一难题,解决数千万患者的“呼吸之痛”,清华大学的基础科研团队和北京同仁医院的临床团队经过近十年不懈探索,最终发现了个中关键:一群不同寻常的记忆性CD8? T淋巴细胞。
上述研究团队通过分析病人的鼻息肉组织,发现了记忆性CD8? T淋巴细胞不表达传统的颗粒酶B却分泌颗粒酶K,并且在每次疾病复发时都会出现在息肉组织。这些T细胞似乎识别了过敏原和进入呼吸道的病原成分。重要的是,颗粒酶K不需要抗体就可以直接激活身体里的补体系统,加重组织细胞损伤,使炎症反应愈演愈烈。更为棘手的是,这些分泌颗粒酶K的细胞尤其“活跃”,会源源不断地从外周血奔赴鼻组织,循环往复,生生把小病拖成“老大难”,让鼻窦炎反复发作,难以治愈。
开创性研究或将改变治疗格局
基于这些重要发现,研究人员进一步探索了通过抑制颗粒酶K来治疗疾病的可能。动物实验结果显示,清除或抑制CD8? T淋巴细胞中的颗粒酶K,可以显著减轻炎症,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这些结果表明,颗粒酶K和分泌这一物质的记忆性CD8? T细胞是难治性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复发的重要因素,很可能成为预测这类疾病进展和治疗响应的重要生物标志物。
“我们的研究表明,颗粒酶碍将成为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及相关过敏性疾病的全新治疗靶点。”祁海教授表示,“清华大学与北京同仁医院的联合研究已经筛选出针对颗粒酶碍的候选抑制剂,并在积极推进药物研发。未来,随着技术转化的推进,这一研究成果有望真正应用于临床,造福全球患者。”
这一突破性研究不仅为慢性鼻窦炎的治疗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也可能为其他过敏性疾病的防治带来深远影响。随着研究的深入,未来针对颗粒酶碍的靶向治疗方案,或将成为改善鼻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突破。
编辑:李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