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书田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办好思政课,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非常关心的大事。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推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2024年5月11日,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召开,会上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等重点举措,正成为开创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新局面的关键密钥。
“要坚持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有效。”2025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叁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对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期望。清华师生深受鼓舞,校园里迅速掀起阵阵学习热潮。
总书记的谆谆嘱托,犹如春风细雨中的种子洒落清华园。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艾四林对思政课改革深有感触,“办好、教好、学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氛围更浓、条件保障更实、成效更好,思政课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六年来,清华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改革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以钉钉子精神落实“六要”和“八个相统一”要求,坚持全校“一盘棋”,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汇聚“大师资”,全面打造思政“金课”,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思政课程体系蔚然成林,思政育人成果桃李满枝,交上了一份颇具特色的清华答卷。
铸魂育人担使命:
高质量推进课程建设,优化思政“金课”“大体系”

邱勇讲授“形势与政策”课第一讲
“形势与我何干?”今年春季学期开启,“形势与政策”课如约而至,西阶教室内座无虚席、气氛热烈。校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邱勇聚焦“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式现代化”主题,为来自全国270所高校的138万名师生讲授本学期第一讲。课程覆盖学校北起黑河学院,南到叁亚学院,东起佳木斯大学,西到喀什学院,更有7所来自西藏雪域高原的高校和15所北京市民办高校新近加入,齐聚清华思政“云端”课堂,共同感悟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
“干货满满”“讲理分析透彻,让我明白了当前的‘形势’与‘政策’”……新版“形势与政策”课在学生评教中好评如潮,有97.1%的同学对课程改革表示满意,纷纷表示“这是很不一样的思政课!”千里之外的课堂另一端,也有同频共振与同感共情。宁波大学本科生姚笑笑用“奇妙”来形容这次别样的学习体验,“虽然相隔甚远,但是与清华大学同学们共同关注党和国家发展,共同思考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担当,是一次丰富见解和经历的宝贵机会。”合肥大学能源材料与化工学院本科生高迎泓觉得,授课内容很有前沿性和时代性,共享课堂的形式让自己在获取更多优质教学资源的同时,也得以与更多同龄人共同思考并答好“青春之问”。
自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学校率先推动“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主题,重塑课堂教学新范式,创新采用“大班讲授+小班研讨”的授课方案,汇聚校内众多院士、教授和青年教师一起打造思政“金课”。课程紧跟时事特点、深入浅出讲授。往往是头一天晚上发布的新闻和文件,第二天就热乎地出现在课堂上,展现出思政课上的“清华速度”。
新版“形势与政策”课程自2023年秋季学期开始面向全社会开放,为其他高校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给后续思政课改革“打了个样”。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信中说:“感谢清华大学将优质课程资源同步共享,将原汁原味的课同步给我校师生,给宁波大学师生带来了别样的思政课‘体验’,也推动了我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

清华大学本科生思政课体系
清华则将“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大思政课程体系建设中的标杆课程,大刀阔斧推进课程改革创新,着力引导本科新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一体打造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思政教育模式。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主线,通盘规划本科生大思政课体系,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课程群。
学生们先在大一的“形势与政策”课堂中了解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由何而来”;在大一升大二的暑假期间参与“思政实践”课,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因何而难”;带着问题回到大二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堂,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如何推进”。
在学校强有力的支持和系统的统筹谋划下,清华思政课程体系正在经历一场华丽蜕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等一批批思政“金课”如春笋般涌出,有力地推动了全校聚力办好思政课、教师倾心讲好思政课、学生认真学好思政课的生动局面。
春风化雨润无声:
高效能统筹思政育人队伍,倾力建好“大师资”

大师云集的“形势与政策”课
眼里有四海,心中有广厦。新版“形势与政策”课之所以让同学们倍感振奋,是因为这门思政课做到了“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将形势讲出了“炮火声”,真正做到思政育人入脑入心。在学生们眼中,思政课的每位教师都是一本教材,让人感受到信仰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如何配齐建强“大思政课”专兼职师资队伍,发挥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唯有机制体制完善,才能更加激发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朱安东介绍,为更好落实中央对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要求,落实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第一学术责任,扭转“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导向,学校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人事制度改革,专门制定《清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聘任管理办法》。
根据《清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聘任管理办法》,学校专门成立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选优配齐高水平教师队伍,统筹用好各方面师资力量,健全思政课教师队伍管理评价体系,激励教师潜心教育教学、参与咨政服务,努力成为潜心育人的思政课大先生,为推动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清华思政课堂上,既有各行业领域的“大先生”,以“先锋军”的大视野和大格局引领这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后备军”心怀“国之大者”;也有朝气蓬勃的青年思政教师队伍,以青年影响青年,引导同学们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还有日渐强大的兼职思政课教师队伍,改革先锋、优秀校友、大国工匠、模范人物等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逐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思政育人工作机制。

“90后”清华思政课教师张牧云
“90后”清华思政课教师张牧云表示,学校高度重视对思政课青年教师的帮扶、指导与培养。通过新上岗教师双导师制度、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专项培训、课题组“传帮带”集体备课、学校专家听课制度、磨课工作坊、思政课教师学术沙龙等一系列“组合拳”的开展,一代青年思政课教师成长起来,成为教师队伍的主力军。

开展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专项培训
2024年5月,清华大学思政课教师学术沙龙首场活动在书香之中拉开帷幕。邱勇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们围坐桌前,聚焦“着力提升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主题畅所欲言,围绕如何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系统化、学理化和分领域、分专题研究,构建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的自主知识体系,有机融入、全面贯穿思政课的教育教学体系等内容分享思考、凝聚共识。

举办首场思政课教师学术沙龙
“钉钉子精神”是这场沙龙的关键词。邱勇强调,发扬钉钉子精神,就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严格对照“六要”“八个相统一”的要求,把钉子一颗一颗钉实钉牢,真正钉出成效。他鼓励大家以扎实行动践行“教学就是学术”,展现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深耕思政课程建设的新气象新作为。
破茧成蝶展新篇:
高站位加强系统规划,构建思政育人“大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写世观风,识器筑梦,大江南北,皆为课堂。思政课教师教书育人,不仅在叁尺讲台之上,更遍布祖国广袤的土地上。

清华大学思政实践支队在各地开展调研
2024年夏天,清华大学“思政实践”课再度升级,焕新亮相。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交互中,4016名本科生在来自49个院系和职能部门的231位教师指导下,组成245支队伍,数千名清华师生来到时代发展最前沿和人民生活最实处,察形势而明政策,将求知足迹印刻在祖国大地,把信仰力量筑牢心底,在行走的思政课中悟透“有字之书”、融通“无字之书”。
“教师是思政实践的关键要素。”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何建宇强调,所有纳入“思政实践”课的支队都有具备开课资格的教师带队,并在实践全程承担“引导者”和“陪伴者”的重要角色。
课程负责人、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蕉表示,改革开设新版“思政实践”课,是培养心怀“国之大者”的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也是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要求。
在经管学院本科生马静怡眼中,思政课不再是枯燥的说教,不是套话的堆砌,也不是理论的简单介绍,而是理解中国发展的一把“钥匙”。

召开专题座谈会部署推进思政课建设
牢记高校育人使命,是思政课改革的起点。六年来,学校党委加强顶层规划,有力推动一项项思政课改革措施在清华园落地生根:
成立由校党委书记担任组长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与思政课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学校-学院-课组-教师”四级联动思政课工作体系,组织跨院系力量成立思政课教学委员会,推动课程评价、听课督导、教师培训等重点任务落实;
以“八个相统一”为指引,着力构建“大思政课”格局,统筹目标体系,打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课程群,在国内高校率先推进“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创新“思政实践”课程建设,将建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作为重中之重,率先实现本科生必修全覆盖;
按照“六要”要求,选优配强高水平思政课教师队伍,探索“学生评价-专家评价-教师自评”的多元评价体系,通过全覆盖配备青年教师发展顾问、开展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专项培训、专家听课点对点反馈指导等方式,培养青年教师成为思政课教学的创新生力军……

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发表五周年之际,学校召开专题座谈会进行再学习、再认识、再部署
已是耄耋之年的马克思主义学院退休教授林泰看到学校思政课程体系建设愈发完善、力量日益壮大,激动地说:“思政课无论在理论深度,还是与实践和学科相结合上,质量都有大大提高,年轻教师也正在按总书记要求成长起来,我心里感到由衷的高兴。”
思政课程改革的东风也蔓延到全校各院系,从全校有力统筹做好顶层规划,到课程思政“一院一策”试点项目院系全覆盖,学校有力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
百舸争流千帆竞,潮涌东方万象新。清华大学将继续勇立高等教育思政课改革的潮头,执立德树人之楫,扬大思政课之帆,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善用“大思政课”为党育新人、为国育大才,在奋力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新征程上写就磅礴篇章。
编辑:刘书田
审核:刘蔚如 郭玲